春耕是东北地区一年一度的“常规动作”,也是一年农业生产的关键。从 “铁犁牛耕”到机械化作业,从 “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的进步让今年的春耕再次提速,农业生产也变得更轻松。“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延续数千年的生产方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农民们又有什么感受?连日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长春市各地的田间地头一探究竟。
在采访中,农民总是脱口而出,“黑土地保护”“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辅助驾驶”“农业机械化”……这些专业且陌生的关键词频频出现,恰恰说明当下农田里的“科技春耕”,已经由点及面,深入人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优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布局。今年,长春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春耕中扛好提质增效的科技“锄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兴农”战略,长春市正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推广新技术、培育新模式、应用新农机……这场洒落在田间的科技“及时雨”,正滋润浇灌着万亩“高产田”。
秸秆还田保育型耕作、秸秆覆盖宽窄行条带耕作、米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矮秆密植……今年春耕,在位于农安县合隆镇的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里,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新技术尝试悄然发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这里有序开展了土壤样品采集、数据监测、辐射基地推进等工作,并现场指导当地农民科学播种。
用科学技术创新护好、管好黑土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示范。长春市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深入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落实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农机装备开发、技术推广“四大技术体系”,示范19项关键技术,合作推进农安县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各地17个千亩核心辐射示范区建设。
用科技擦亮黑土地保护“底色”。春耕生产中,长春市用科技的力量驱动黑土地保护,重点推广示范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地力保育、秸秆深翻还田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技术,多种黑土地保护方案正在农田里发挥着作用,让黑土能够“缓口气、歇歇脚”。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臣在讲完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细节后,几名农机手就驾驶农机整装上阵,看着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破土、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休耕带上粉碎后的秸秆依稀可见,农户们不禁啧啧称奇,排着队等待播种自家土地。
晨辉合作社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有10多年。经过近年来的探索试验,合作社又对这一技术进行升级,实施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现在化肥用量减少了,但玉米仍然能稳产增产,抗灾能力也增强了。”刘臣自豪地说,春耕前用条耕机浅耕苗带,春耕时用免耕机播种精量播种,再配合苗期深松施肥……今年合作社耕种的六七千亩玉米,全部实行了保护性耕作。
长春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是近年来长春市春耕的突出特点。今年,长春市落实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134万亩,超过了玉米播种面积的50%,占适宜推广面积的70%以上,辖区内粮食主产区全部跨入整县推进行列。
为什么要主推此项技术?“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明显优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列为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春耕播种前任务就已落实到了各地、各乡镇,并确定了地块,目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正按计划有序开展。”
这项技术同样得到了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城北村农民的认可。连日来,在村内的玉米田里,几台免耕播种机正开犁播种,种子在不破坏土壤墒情的情况下,均匀等深地播种到土壤中。今年,城北村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达到1.2万亩,较去年提升20%。
强化科技支撑,让黑土地保护更有实效、更接地气。结合黑土面积广、秸秆产量大的实际,长春市创新推出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技术要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春模式”,通过秸秆还田、粪肥还田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耕层厚度,在春耕中为养好地、种好粮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到位于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的高标准农田,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不仅路、井、水电、管网全部上新,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网,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和成捆的黑色管线,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春耕作业。与常规玉米播种不同,黑色管线厘米左右有一个孔,播种时随种子被一起埋进土壤,并通过主管道与田间的机井相连。
“这黑色管线是做什么用的?”“这是浅埋滴灌设施,也叫滴灌带,今年农田里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指着地头的机井房,凤财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这些滴灌带埋到地下两三厘米处,可随时为农田供水供肥。需要灌溉时,打开阀门就可以自动浇水;需要施肥时,液体水溶肥可以通过管网随水送达,对提高粮食单产、水肥利用率很有帮助。”
合作社为什么要采用水肥一体化?“就是不想再靠天吃饭!”几年前的干旱,让张凤财至今心有余悸,与其被动等待风调雨顺,不如利用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技术,从容应对特殊天气。今年,合作社在3000多亩农田里铺设浅埋滴灌设施,并实施高密度种植,“播种密度从每公顷6万多株提高到8万多株,每公顷产量有望突破3.5万斤。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地块,吸收快、肥效好,每个分支管网都能为作物一对一输送水肥。”
向科技要产量,挖掘增产“潜力”。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到现在的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如今,长春市已连续多年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新建6个化肥减量示范区,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配套技术,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在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的一片农田里,伴随着免耕播种机的轰鸣声,铁犁划开“苏醒”的土地,种子和肥料被均匀地埋在田间。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减肥”挺成功!合作社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建议,每亩地平均“减肥”20多公斤。
为了引导农民在春耕中科学合理施肥,长春市各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样品检测,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数据,促进土壤养分均衡、遏制耕地贫瘠化。自2004年推广至今,测土配方施肥已覆盖全市所有粮食产区,并建立起完善的测土配方施肥体系,每年完成上万个土样的采集、化验、分析、配方制定,目前全年推广测土配方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
“土地缺啥肥,我就上啥肥!”马占有说,现在每年春耕前他都会收到施肥信息,咋施肥、施多少,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按照农业部门的建议“看方抓药”,农场种植玉米的肥量越用越少,产量还不降反增,每亩地能节约几十块钱的成本。今年春耕,长春市各地农民正逐渐改变“大水大肥”和“撒施表施”的施肥习惯,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一喷多促”等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了粮食产能、推动了绿色高效生产。
春耕时节,农机手悠闲地坐在驾驶室,不用操控,农机就能按照规定路线自行播种,所有耕作信息在屏幕上一览无余……这样的辅助驾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发生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真实春耕场景。随着指令的发出,辅助驾驶播种机借助卫星定位系统,沿着田垄匀速推进,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几十亩玉米的春耕播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让人大开眼界。
“加满油、选好地,农机就可以自己干活了!今年春耕,有三四千亩农田实现智能播种。”正在遥控指挥农机作业的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实现辅助驾驶播种,还得益于农机上安装的传感器,行进速度多少、株距远近、有无遗漏,完全是自动监测,一旦出现问题都会实时发出提示。凭借“云端”系统平台和辅助驾驶等设备间的联动配合,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农田实现“智慧春耕”。
在另一个产粮大市公主岭市,智能化同样是今年春耕中的一大亮点。“我们合作社现在使用的是辅助驾驶农机,车在田里作业时不需农机手操控,到地头人工操作转个弯就行了。”公主岭市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负责人李振军说,“过去抢春耕,都是农机手轮班干,现在的辅助驾驶,农机随时都能进地作业,还可以实时进行数据监控、采集,把控农机作业轨迹、位置、面积以及时长,实现精准播种。”
让李振军赞叹的农业科技力量,还不止辅助驾驶这一点,“现在种地,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监控农田的降雨量、地温、土壤含水量等情况,再配合自己干农活的丰富经验,春耕生产简直易如反掌。”李振军表示,以前除草都得用锄头一点一点刨,驱虫打药都是难题,现在无人机在田地上空飞一圈就都解决了。
“智慧春耕”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今年,长春市加快大型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 “互联网 + 农机作业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农业大数据融合,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安装这个设备后,特别方便,动动手指就能掌握所有情况。”今年春耕,农安县前岗乡永德村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所有免耕播种机上,都安装了一台智能监控设备。合作社负责人李忠余高兴地说,监控设备让合作社今年的春耕更加智能化。
这台设备有什么过人之处?据了解,远程电子监测设备包括主机、摄像头、传感器等,安装在播种机上后,农户能够最终靠手机里的相关App查看自家农田的作业情况。“打开软件,作业面积、质量等都一目了然,不用自己统计。依托新设备,合作社的春耕效率有了大幅提高。”李忠余说。
一部手机,就可对春耕动态了如指掌;一套农机具,就可实现耕种效率十倍百倍增长;一架无人机,就可让农民告别辛劳的农作……科技的力量为农民带来好收成,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舒心。眼下的春耕大忙时节,长春市各地一系列新式智能化农业机械和相关设备纷纷登场,让今年春耕生产更高效、便捷,给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上一篇:李马强:走出田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田间 | 下一篇:【48812】用好“黑”科技 养“厚”黑土地 |